作者:陳渝仁 醫師
阿牛的三鐵人生起源於當年紅極一時的電影《練習曲》,單車環島後意猶未盡,東京馬拉松、波士頓馬拉松一一達陣。然而完成活水湖三鐵後,阿牛發現膝蓋外側開始隱隱作痛,跑步及踩下腳踏車踏板都會痛,甚至痛感有時會沿著膝蓋外側一路延伸到髖部外側,阿牛想起很多膝蓋痛的跑友都是「髂脛束症候群」,於是阿牛決定請教復健科醫師,自己的膝蓋到底怎麼了。
什麼是「髂脛束症候群 」?
髂脛束症候群是常見於跑者及自行車愛好者的膝蓋外側疼痛原因。髂脛束是由闊筋膜張肌(tensor fasciae latae)及臀大肌構成的緻密筋膜組織,起源於骨盆,由大腿外側延伸到膝蓋外側,最後接在脛骨的外側。
髖部的外展、內轉,以及膝蓋的伸直彎曲都跟髂脛束有關,最重要的是,髂脛束跟跑步時膝蓋外側的穩定度關係很大,如果過度使用、膝蓋重複伸直彎曲造成髂脛束的穩定功能下降,就可能造成髂脛束症候群,常見的症狀如下:
- 膝蓋外側疼痛,通常在膝關節外側上方2 ~ 3公分處,痛可能往下延伸到脛骨外側,也可能往大腿外側延伸
- 一開始是跑步踩地時或騎自行車踏下踏板的瞬間疼痛,接下來變成整個運動過程都在持續痛
- 休息時通常沒有症狀
- 上下樓梯及由椅子上起身的動作會誘發疼痛
為什麼會有髂脛束症候群?
髂脛束症候群是過度使用的組織慢性傷害,而不是創傷或是摩擦,以下都是髂脛束症候群的危險因子:
- 在不平的地面跑步
- 跑步的步伐過大
- 跑上坡及下坡;而跑下坡的風險更高
- O型腿,跑步或踩踏板都會增加髂脛束的壓力
- 突然增加運動的強度及時間
- 長短腳
- 跑步的累積距離過長,即使是在能力範圍內也會有累積性的傷害
- 有部分患者沒有跑步或騎自行車,但是有盤腿坐的習慣,試想盤腿坐的姿勢會給膝蓋外側帶來壓力,長久下來可能會造成髂脛束症候群。
一分鐘判斷是不是髂脛束症候群
- 直接按壓
- 擠壓測試 (Noble compression test)
得了髂脛束症候群怎麼辦?
髂脛束症候群是臨床診斷,意思是醫師會根據你的疼痛位置、特徵來判斷,例如有跑步的習慣、疼痛主要在膝蓋外側到大腿外側,而且一開始是運動時有症狀,慢慢進展到不跑步也會痛。
X光跟核磁共振不是必要,除非治療無效或者懷疑髂脛束症候群以外的病因。肌肉骨骼超音波可以靜態檢查髂脛束是否有發炎腫脹、是否合併滑囊發炎;也可以動態檢查膝蓋彎曲時髂脛束的滑動是否順暢。
若懷疑髂脛束症候群但是症狀不典型,醫師可能會建議診斷性注射,以超音波導引注射局部麻醉藥到髂脛束,如果症狀馬上緩解,就表示髂脛束是疼痛的來源。
值得注意的是,髂脛束周圍還有外側副韌帶及半月板等構造,醫師會在診間以肌肉骨骼超音波確認是否合併其他構造的損傷,以及是否有膝關節積水的情形
髂脛束症候群的治療方法
- 急性期:避免任何會造成疼痛的活動。疼痛難耐時,冰敷髂脛束(髖部大轉子膝關節外側上方2 ~ 3公分處,到近端脛骨外側),一次10 ~ 15分鐘,一天3 ~ 4次。
- 口服普拿疼 (acetaminophen):作為優先使用的口服止痛藥,副作用較少。
- 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可止痛,但勿使用超過兩週,研究顯示可能影響肌腱修復。
- 動作調整:最重要的一環,不要盤腿坐、在不平的地面跑步、跑步的步伐過大、跑上坡及下坡。
- 物理儀器復健治療:治療用超音波、低能量雷射、電療、熱療等儀器有止痛或加速組織修復的效果。
- 徒手復健治療:由治療師執行肌筋膜鬆動、軟組織按摩等技術。
- 體外震波:最大的優點是無侵入性,讓能量穿透表皮直達受傷的組織,促進修復並且減少疼痛因子的釋放。震波施打的發數與強度及頻率由醫師依臨床狀況建議。有些病人會問,體外震波跟市面上的按摩槍是不是差不多?我都以車子做比喻,法拉利跟國產車一樣是車子也都會跑,但真的開起來就是有差。震波跟按摩槍確實都是能量,但強度差異很大,打過就知道有沒有。2016年的跑者研究就發現,體外震波治療髂脛束症候群的止痛效果不亞於徒手復健治療。要提醒的是,體外震波的能量很強,因此施打震波後可能會有局部腫脹甚至瘀血的情形,短期甚至比施打之前更痛,這是一個過程,不用過度擔心。
- 超音波導引注射:經由超音波導引,復健科醫師可以精準注射、治療患處。
- 類固醇:若是髂脛束旁的滑囊炎,超音波導引將積液抽出後注射類固醇至滑囊內,可以快速緩解疼痛;然而若是髂脛束的問題,因為本質是過度使用而不是發炎,類固醇雖然可以緩解症狀,但是對組織長期來說反而有害,如果痛到受不了、或是保守治療6 ~ 12週依然無效時,可以考慮類固醇注射暫時度過難關,但務必跟醫師討論利弊。
- 高濃度葡萄糖:利用高濃度葡萄糖刺激髂脛束自我修復,優點是對身體不會有任何傷害,但理論上效果比起PRP會差些,且通常需要治療不只一次。
- 高濃度自體血小板 (Platelet-rich plasma, PRP):相較於高濃度葡萄糖是刺激組織自我修復,PRP更進一步,直接將生長因子送到需要修復的組織。然而若是有髂脛束撕裂的情形,使用PRP的修復效果會比高濃度葡萄糖更為顯著。
髂脛束症候群的復健運動
- 髂脛束伸展 (1)
- 不痛側手叉腰、腳在前
- 痛側手伸直抬高、腳在後
- 身體向不痛側彎曲,伸展髂脛束
- 維持10秒鐘,然後休息10秒鐘,一個循環做10次,一天做3個循環
- 髂脛束伸展 (2)
- 痛側手扶牆
- 痛側腳在前、不痛側腳在後向遠離牆的方向伸展,伸展髂脛束
- 維持10秒鐘,然後休息10秒鐘,一個循環做10次,一天做3個循環
- 髖部外展肌力訓練
- 側躺,腿部繞一圈彈力帶,疼痛側髖部在上
- 疼痛側髖部抬高,拉開彈力帶到大腿稍覺緊繃
- 維持10秒鐘,然後休息10秒鐘,一個循環做10次,一天做3個循環
- 滑牆 - 股四頭肌肌力訓練
- 背靠牆,雙腳在牆前方約30公分
- 背往下滑,直到大腿與小腿大約成90度
- 感覺大腿前側股四頭肌出力緊繃
- 維持10秒鐘,然後回到起始姿勢休息10秒鐘
- 一個循環做10次,一天做3個循環
什麼時候可以運動?
多數髂脛束症候群的病人最關心的是,何時可以回到運動場上?
以下是回到運動 (return to sport)的一般性原則:
- 日常生活完全不會造成膝蓋外側疼痛,才可以循序漸進回到運動
- 跑步或騎自行車的時間或距離從受傷前的50%開始,剛開始前兩週避免上下坡
- 每週增加10 ~ 20%的運動時間或距離
- 復健期間的肌力訓練繼續做
- 運動前伸展、運動後要伸展及冰敷
- 以此生經歷過最痛的痛為10分,沒有痛是0分,運動期間如果發生3分以下的痛,可以繼續但是強度的增加要減慢;如果發生4分以上的痛,運動強度要降低至少一週再觀察狀況
針對跑者的注意事項如下:
- 研究顯示足部著地在膝蓋彎曲30度時對髂脛束的壓力最大,步速增加時膝蓋彎曲角度也會增加,建議復健期間,跑步不要在足部著地時膝蓋彎曲超過30度
- 避免下坡及崎嶇路面
- 目前研究認為,跑步的步伐縮短、頻率增加、足部著地時壓力不要太大,可以維持速度也避免跑步造成的傷害
- 赤足或極簡跑鞋(minimalist shoes)是否能避免髂脛束症候群目前沒有定論,然而一般認為,赤足跑步沒有緩衝,會消耗較多能量
- 將坐墊的高度降低,如此在踩踏板的時候膝蓋不會彎曲超過30度,對髂脛束的壓力較小;雖然可能對腰椎造成較大的壓力,但在已經有髂脛束症候群的情況下,先救援髂脛束
- 增加兩側腳踏板之間的距離,讓腳維持正中或是些微外八,避免下肢內八,造成對髂脛束的壓力
仁仁好關鍵
- 髂脛束症候群是常見於跑者及自行車愛好者的膝蓋外側疼痛原因,髖部的外展、內轉,以及膝蓋的伸直彎曲都跟髂脛束有關
- 髂脛束跟跑步時膝蓋外側的穩定度關係很大,如果過度使用、膝蓋重複伸直彎曲造成髂脛束的穩定功能下降,就可能造成髂脛束症候群
- 常見的症狀如下:
- 膝蓋外側疼痛,通常在膝關節外側上方2 ~ 3公分處,痛可能往下延伸到脛骨外側,也可能往大腿外側延伸
- 一開始是跑步踩地時或騎自行車踩下踏板的瞬間疼痛,接下來變成整個運動過程都在持續痛
- 休息時通常沒有症狀
- 上下樓梯及由椅子上起身的動作會誘發疼痛
- 髂脛束以臨床診斷為主,不一定需要X光或核磁共振。肌肉骨骼超音波可以幫忙確認髂脛束以及周遭組織,包括外側副韌帶以及外側半月版
- 髂脛束症候群的治療可以從物理治療及復健運動開始,較嚴重會建議使用體外震波治療或增生療法注射
- 髂脛束症候群治療後回到運動應以循序漸進為原則,細節可參照本文「什麼時候可以運動」的段落
陳渝仁醫師的門診資訊
參考資料
- Farrell, K. C., Reisinger, K. D., & Tillman, M. D. (2003). Force and repetition in cycling: possible implications for iliotibial band friction syndrome. The Knee, 10(1), 103–109.
- Fredericson, M., & Wolf, C. (2005). Iliotibial Band Syndrome in Runners. Sports Medicine, 35(5), 451–459.
- Weckström, K., & Söderström, J. (2016). Radial extracorporeal shockwave therapy compared with manual therapy in runners with iliotibial band syndrome. Journal of Back and Musculoskeletal Rehabilitation, 29(1), 161–170.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painlesstw@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陳渝仁醫師保留著作權 © Yu-Je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