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5年10月23日 星期四

孩子說話不流暢結巴、緊張眨眼搓手怎麼辦?「口吃」全解析

  作者:陳渝仁 醫師 

3歲的婷婷頭好壯壯一直是生長曲線的前段班,走路跑跳都難不倒她。隨著婷婷越來越會說話,婷婷爸媽發現她有時候說話結巴、一直重複某些字,甚至會有眨眼戳手等看起來很緊張的表現。婷婷爸媽想說觀察一陣子再看看,但是經過快半年婷婷還是時不時有上面的狀況,婷婷爸媽擔心她會不會有口吃,於是帶婷婷到復健科門診評估。

什麼是「口吃」?


孩子說話不流暢,也就是語暢異常(Fluency disorders),醫學上分為兩大類:
  • 迅吃(cluttering):特徵包括說話速度有時太快、有時不規則,且語句在不適當的地方停頓、停頓使用不佳因而讓人聽不懂
  • 口吃(stuttering):說話結結巴巴、拉長部份語音或重複某些特定字,例如「我⋯我⋯我⋯想要吃蘋果」。較嚴重的孩子甚至可能伴隨不自然的動作,例如眨眼、戳手,部分孩子也可能同時有溝通焦慮或是情緒相關障礙。

本文的重點「口吃」,分為三大類:
  • 發展性口吃:從幼兒期開始,可能會自發性恢復但也可能發展成永久性口吃
  • 神經性口吃:例如帕金森氏症導致的言語不流暢
  • 心因性口吃:例如創傷性症候群導致的言語不流暢
以孩子來說,最常見的發展性口吃通常出現於幼兒時期,2~4歲間容易發現口吃,男童比女童發生率高。多數孩子的口吃6~36個月內會自然恢復改善,不會成為永久性口吃,但仍有部分孩子會發展為永久性口吃。

為什麼孩子會口吃?孩子口吃有哪些表現?


語言治療的醫學研究指出,口吃的成因通常有多重因素,包括基因、性別、語言發展、社會、環境、情緒壓力等都可能造成孩子有口吃,因此口吃非單一因子可以解釋。

口吃的症狀不只言語相關,也可能合併異常動作及心理狀況,常見症狀包括:
  • 口吃式的言語不流暢:重複單音、單詞及不適當的拉長音或停頓以及插入片段,不流暢事件的重複次數大於2次,且伴隨異常的張力或是行為
  • 非口吃式言語不流暢:單字、單音重複,不流暢事件重複次數1-2次內,不太有過度拉長音或停頓,也不會有奇怪的伴隨動作
  • 其他:說話時伴隨怪異的動作,以及可能有潛在的溝通態度、溝通焦慮等心理狀況
值得一提的是,孩子可能上述三類症狀都有,只是比例上較偏向某一類型。若孩子有上述症狀,多數家長擔心的是,口吃會自然恢復還是需要為孩子做些什麼來幫助恢復?

孩子的口吃會自己好嗎?如何促進自發性恢復?


孩子口吃的症狀出現後,6~36個月內都有可能自發性恢復。性別上女童較男童容易自發性恢復,此外語言發展較佳、家庭溝通壓力小、照顧者正向支持比例高都有助於口吃兒童有自發性恢復,但若家族中有永久性口吃,孩童發展為永久性口吃的比例就較高。

照顧者發現孩子有口吃症狀後,不宜給予過多溝通壓力。「你好好說話」、「你講話可不可以慢慢講」、「你想好再說」這類帶有壓力的溝通方式,可能讓孩子失去自發性恢復的可能性;相反地,給予孩子正向支持,創造友善的溝通環境,以猜測代替要求,例如:「孩子你是想要吃蘋果對吧」,較有助於促進孩子的口吃出現自發性恢復。同時,建議與有兒童成長專業的復健科醫師及語言治療師討論,一則處理孩子的口吃,也評估孩子是不是同時有其他發展的狀況。

孩子口吃怎麼辦?


若孩子的口吃沒有自發性恢復也不用太過於緊張,專業的復健科醫師及語言治療師會一同為小朋友擬定適切的口吃介入策略,只要早期介入,一則減少孩子口吃發生的頻率,二來也不會無時無刻出現口吃的現象。下面是常見治療手法簡介:
  • 口吃修正法(Stuttering modification):適用於對自身口吃感到焦慮,可能有潛在溝通焦慮的患者。語言治療師會引導個案指認口吃行為,對於口吃行為引發的焦慮進行減敏,讓口吃者坦然面對自己的口吃後,引導個案學習心理準備、語音拉長、取消三大技巧,最後進入類化階段,讓患者能夠面對自己口吃並且應用技巧,達到流暢溝通目的
  • 流暢塑形法(Fluency Shaping):適用於言語動作控制不穩定的口吃類型,創造一種新的說話方式。透過技巧學習改善口吃現象,如:放慢語速、拉長音節、輕鬆發聲,搭配腹式呼吸、放鬆運動等
  • 其他:系統減敏感法、認知行為療法、注意力轉移等

結語


孩子出現口吃症狀並不可怕,照顧者應該盡早與專業復健科醫師及語言治療師討論,創造孩子自發性恢復最大的可能性,儘早介入給予永久性口吃的行為治療,將口吃對孩子的發展衝擊降到最低。


校稿:仁生復健科診所 語言治療師 郭庭瑜

陳渝仁醫師的門診資訊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painlesstw@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陳渝仁醫師保留著作權 © Yu-Je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