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渝仁 醫師
什麼是「感覺統合」?
感覺統合(Sensory Integration)理論起源於1970年代,指大腦接收刺激後,處理並應對環境的能力,以及能否有效處理來自環境及身體內部的感覺,包括視覺(看到的環境資訊)、聽覺(聽到的聲音刺激)、觸覺(皮膚摸到什麼)、前庭平衡感覺(平衡與動態控制)、本體感覺等(使用身體肌肉的感覺、告訴身體自己在什麼位置)。上述感覺系統都跟執行日常任務密切相關,若孩子有良好的感覺統合能力,就能在新的環境、新的任務下使其有效地做出反應。
值得一提的是常被忽略的「本體覺」。本體覺指由肌肉、關節與肌腱的感受器回饋,讓我們知道身體各部位在哪裡、用多少力量、動作該如何控制等資訊。
舉例來說,當孩子要丟球或投籃時,本體覺能幫助他感受、判斷手應該抬多高、應該用多大的力氣丟多遠。即使沒有丟進,本體感覺也能引導孩子重新修正「改用」多大力氣。
當大腦能順利整合本體感覺訊息,就能在運動計劃、姿勢控制,以及許多家長關切的專注力及情緒調節有良好表現。
孩子有「感覺統合及本體感覺失調」嗎?
若本體感覺處理功能不佳,孩子在動作計劃、力量控制及動作協調上可能出現困難,稱為本體感覺失調,常見特徵包括:
- 施力過當:握筆太緊或太鬆、推門時過猛或過輕、容易撞到東西、常不小心打到人
- 動作笨拙:容易跌倒、動作不流暢、需要許多時間才能完成簡單動作
- 動作計劃困難(Dyspraxia):面對新遊戲或新動作時不知如何開始
- 需要大量感覺輸入:喜歡攀爬、撞牆、擠壓自己,藉由強烈刺激獲得身體感受
- 書寫與精細動作困難:手部力量與「判斷」位置的感知不足,導致畫畫、剪紙、拼圖表現落後同齡;或即使能做到「類似」動作,品質明顯較差
感覺統合及本體感覺失調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0~3歲時,孩子本體感覺失調的表現包括動作遲緩、抓握不穩、容易跌倒,多半可能被以「孩子還小」來解釋,但隨著 4~6 歲進入幼兒園及學齡前階段,因為任務、同儕遊戲複雜化,差異會變得明顯,可能從執行任務困難演變為情緒與自信心下降,對孩子的影響包括:
- 團體活動落後:球類遊戲、跳繩、舞蹈需要良好本體覺,若孩子常跟不上同伴節奏,容易被排除在遊戲之外,也可能造成孩子越來越不願意參與遊戲、或只做靜態活動
- 日常生活技巧不佳:扣鈕扣、使用餐具、穿脫衣服需要精細力量控制,做不到會讓孩子感到挫折
- 挫折忍受度降低:隨著任務失敗的經驗累積,孩子可能避免嘗試新挑戰,甚至出現情緒爆發或退縮行為
- 自尊心與自信心下降:同儕比較與成人回饋會讓孩子意識到自己「做不好」,久而久之影響學習動機與社交意願
孩子感覺統合及本體感覺失調這樣做
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可透過以下活動,提供適當的本體覺刺激,協助孩子提升力量控制與動作計劃能力:
- 搬運與推拉活動:讓孩子搬小椅子、推小推車、搬棉被,增加肌肉關節壓力回饋
- 深壓與擠壓遊戲:用抱枕當三明治的麵皮,夾住孩子,或讓孩子鑽進被窩中滾動
- 彈跳與攀爬:使用彈跳床、爬攀爬架,促進全身動作協調與肌肉感覺
- 阻力活動:玩拔河、橡皮筋拉伸、黏土或動力沙尋寶,訓練力量控制
- 感覺統合結合日常:穿衣、收玩具、裝水壺等日常活動,刻意讓孩子自己完成,以累積動作經驗。
復健專業協助感覺統合及本體感覺失調的孩子
除了上述居家提供多感覺活動,兒童成長復健團隊的醫師及職能治療師可以在下列面向一同幫助孩子:
- 評估與診斷:使用標準化工具與臨床觀察,精確分析孩子的感覺統合功能與本體覺能力
- 個人化活動訓練:根據評估結果設計個別化治療,例如利用重量背心、懸吊設備、專業阻力器材,針對性刺激本體覺
- 動作計劃與多感覺整合:結合視覺、前庭、本體覺多感覺輸入,促進感覺刺激並有效整合
- 情緒與自信心支持:治療過程中提升孩子的挑戰動機與自我肯定感,並進一步引導孩子發現:「原來我做得到原本以為我做不到的事情」
- 家長引導與環境調整:教導家長如何在家執行治療活動,並提供幼兒園「參與」或家庭環境改良建議
結語
本體感覺是感覺統合的重要基石,對 0~6 歲孩子的動作發展、學習與情緒穩定有重大影響。若本體覺功能不足,孩子在力量控制、動作計劃與日常生活技巧上容易遇到困難。隨著年齡漸長,生活環境越來越複雜,可能因挫敗經驗而影響自尊心與自信心,甚至影響孩子參與活動的意願。
家長可透過日常遊戲與活動提供豐富的本體覺刺激,並在必要時尋求兒童成長復健團隊的專業評估與介入,一同陪伴孩子在安全、支持與成就感中,逐步建立穩定的感覺整合能力,為日後的學習與社交打下良好基礎。
校稿:仁生復健科診所 廖元均 職能治療師
陳渝仁醫師的門診資訊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painlesstw@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陳渝仁醫師保留著作權 © Yu-Je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