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1年9月27日 星期一

PRP治療後的復健訓練

作者:陳渝仁 醫師 

多數人都受過肌肉骨骼關節疼痛之苦。據統計,美國一年因肌腱、韌帶、關節及肌肉受傷的就診人次超過一億次。

肌腱是肌肉末端連接骨頭處,韌帶是連接骨頭與骨頭的堅韌軟組織,關節是由軟骨包覆的骨頭轉折處,肌肉則負責身體發力以及核心穩定等工作。

以上四者共同的的特色是要承擔很大的壓力,因此可能急性受傷,也可能因長期勞損,造成退化甚至撕裂。受傷如果可以休息讓身體自己修復那就好,然而很多區域,例如阿基里斯腱、膝蓋內側副韌帶、膝關節等,血流供應相對不足,因此常常難以自我修復,演變為造成慢性疼痛的舊傷。

為什麼需要增生療法?


傳統用於治療肌肉骨骼關節疼痛的主要方法包括消炎藥及類固醇注射,在急性期效果很好也有它的必要性,然而研究發現,慢性的肌腱韌帶受傷,其實組織中並沒有發炎細胞,主要的病因其實是勞損退化,以及膠原蛋白等結構的損傷。

既然沒有發炎細胞,用消炎藥及類固醇消炎就沒有太大意義,反而該強化受傷的組織,而這就是增生療法的目的。舉最常使用的增生療法,高濃度血小板血漿 (PRP)為例,將PRP注射到肌腱韌帶關節處,PRP富含的生長因子會呼叫身體的工兵組織啟動修復過程,也會促進局部微血管增生增加血流供應,而我們知道血小板跟凝血反應有關,其中的凝血蛋白也在修復過程中出一分力。

是不是注射完PRP就一勞永逸,坐等康復呢?當然不是。成功的增生療法除了注射,還包括後續循序漸進的復健運動,試想受傷的組織一修復就被過度使用,不久後可能再度受傷。

PRP注射後的痠脹感通常在注射後48小時會消退,少數人會持續將近兩週。痠脹感緩解後,便可逐漸開始復健訓練。若某個復健運動會造成劇烈疼痛,就應該調整,復健運動不是做得越痛越有效。原則上做復健運動時有一些緊繃感是合理的,但不能過度疼痛,否則可能傷害到修復中的組織。

下面用腳踝韌帶撕裂經過PRP注射治療後的復健訓練為例,讓大家了解PRP注射後的復健訓練療程。


PRP治療後的復健訓練


第一階段 (0 ~ 3天)

  • 痠脹感緩解後開始主動活動度訓練,例如腳踝空中轉圈、寫英文字母
  • 要注意的是,活動度伸展訓練不要做到極限甚至感到疼痛,感覺緊繃即可
  • 注射部位避免承重。例如治療腳踝,走路時應以枴杖輔助或是將身體重量以好腳支撐



第二階段 (3 ~ 7天)

  • 繼續主動活動度訓練,一次五分鐘,一天做三次
  • 若治療下肢,以上肢的訓練為主;若治療上肢,以下肢的訓練為主
  • 以治療腳踝而言,可以逐漸增加步行時間,但仍主要以好腳承受身體重量

第三階段 (7 ~ 14天)

  • 開始等長肌力訓練。「等長」的意思是肌肉以正常的長度出力,因此腳踝的向下踩及向足背方向出力的肌力訓練都以踝關節呈90度的狀態進行。



第四階段 (14 ~ 21天)

  • 伸展受傷的肌肉肌腱,維持20 ~ 30秒,做3 ~ 4次,一天至少一個循環
  • 以等長向心收縮肌力訓練為主,視情況加上離心收縮肌力訓練,例如在階梯邊緣做腳跟提起


第五階段 (21 ~ 28天)

  • 動態肢體控制、平衡訓練,例如單腳站在不穩的平面
  • 逐漸增加運動的時間及強度
  • 核心肌群訓練



第六階段 (28天 ~)

  • 特定/專項運動訓練,例如行進間改變方向、旋轉等動作

結語


接受PRP增生注射治療後,要循序漸進復健訓練,才能達到組織修復、減輕疼痛及改善功能的目標。上述為PRP治療後的復健訓練原則,個人狀況需視受傷程度及所從事的運動而調整,請跟你的醫師攜手合作,一同在恢復健康的道路前進。


陳渝仁醫師的門診資訊


參考資料
  1. Mishra, A., Woodall, J., & Vieira, A. (2009). Treatment of Tendon and Muscle Using Platelet-Rich Plasma. Clinics in Sports Medicine, 28(1), 113–125.
  2. Jansen, E. E., Braun, A., Jansen, P., & Hartmann, M. (2021). Platelet-Therapeutics to Improve Tissue Regeneration and Wound Healing—Physiological Background and Methods of Preparation. Biomedicines, 9(8), 869.
  3. Nguyen, R. T., Borg-Stein, J., & McInnis, K. (2011). Applications of Platelet-Rich Plasma in Musculoskeletal and Sports Medicine: An Evidence-Based Approach. PM&R, 3(3), 226–250.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painlesstw@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陳渝仁醫師保留著作權 © Yu-Je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