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渝仁 醫師
雙語環境的孩子會被混淆嗎?
據統計,美國加州超過1/3的孩子在雙語或多語環境長大,甚至到了2035,加州預計超過一半以上的孩子會在英語加上其他語言的環境長大。
不只美國,台灣的雙語或多語家庭也越來越多,也許是爸媽來自不同國籍背景,或是因為父母工作的關係,孩子是在外國長大。許多爸媽的擔憂是,孩子在成長期接觸多種語言,會不會造成混淆?
科學研究已經證實,雙語環境的孩子不會在語言之間混淆。即使在嬰兒時期,孩子就能透過音韻聲調節奏辨認是哪種語言,就像我們即使不會說日文,還是聽得出他人是在講日文,因此雙語環境孩子反而會對語言更為敏感。
另一個常見的問題是,部分家庭會自行分工,一個人講一種語言,以免孩子混淆,研究發現這種「一人一語言」的策略其實並不需要,孩子對於不同語言的思考辨別模式跟成人沒有差異,就像我們聽到「我們下週要跟uncle去San Fancisco」這句話,不需要思考馬上就能理解。
雙語孩子有什麼優勢?
很多人都聽過學習語言要趁早,這個觀念是正確的,因為大腦在發展早期確實對於語言的敏感度較高,而雙語孩子對於語言的敏感度又能持續更久。研究發現,4個月大的單語言及雙語孩子對於語言細微區別包括臉部表情等等的敏銳度差異不大,然而到8個月大時,雙語孩子對語言的敏感度明顯高過單語言環境的孩子;孩子越大對於外語語音的敏感性會越差,間接導致如果是習語後(6歲後)獲得的第二語言,不管再怎麼流暢,都不會達到直接該第二外語為母語的使用者的程度,例如雙語環境下的孩子。
此外,雙語環境長大的孩子「讀空氣」,也就是從聲音語調面部表情等線索判斷他人想法的能力更強;任務轉換的速度也更快,可能跟大腦長期在語言之間轉換的訓練有關。
雙語或多語孩子的語言發展會比較慢嗎?
研究證實,雙語或多語環境下長大的孩子相較於單一語言環境長大的孩子,並不會比較容易發生語言發展遲緩、學習障礙等問題。然而家長或老師常會發現雙語的孩子語言發展較慢,常見的原因包括:
- 沈默階段:因為雙語同步輸入,孩子需要整合兩種語言,這時候即使孩子能正確理解,但會有些命名或較少表達的狀況
- 語碼轉換:孩子可能會出現一句話混雜著兩種語言,例如媽咪我要吃apple
- 語言衰退:若孩子優勢語言為中文,可能因為搬遷到美國,導致學習好英語前語言能力看似不彰,中文能力變差
- 音韻/口音問題:排除構音音韻的問題,若優勢語言沒有第二語言的語音,因此表達時可能會有不標準的狀況,如:學習中文的孩子,/th/的音通常不那麼標準,或是日本人的L音等
- 字彙量:同樣學習到50個單字,雙語環境的孩子可能是兩種語言各學到25個單字,表達的精確度勢必比不上單一語言的50個單字,這種狀況不等於語言發展遲緩
雙語環境孩子的語言發展偏慢怎麼辦?
因雙語孩子的語音整合可能相對慢,一般會給孩子半年的緩衝期,但如果發展里程碑延遲超過半年,孩子可能潛藏語言發展的問題。
關於雙語教育的語言刺激,常見狀況是學校給予第二語言,這種模式還是會以第一語言為優先,建議語言刺激的比例上,第一語言(希望能夠精通的語言):第二語言,可以達到7:3的比例,比較不會影響到兩者的發展,以及第一語言的流暢性。
語言發展沒有問題的孩子,並不會因為雙語教育而影響語言發展;因為雙語教育而出現的語言衰退、沈默期等現象,可以透過照顧者給予豐富的語言刺激、繪本共讀等策略改善。若懷疑孩子有潛在的語言發展問題,或是因為雙語而出現適應不良的狀況,照顧者可以尋求專業醫師及語言治療師的評估,陪伴孩子成為良好的語言使用者。
結語
地球村的年代,雙語或多語家庭越來越多,雙語或多語教育也相當盛行,儘管孩子並不會因為多語言環境而混淆,但確實可能會有適應轉換問題,或是潛藏語言發展狀況,若有疑慮擔心建議由兒童發展團隊評估,陪伴孩子給予相應的調整。
校稿:
仁生復健科診所 語言治療師 郭庭瑜
參考資料
- Wei L. Dimensions of bilingualism. In: Wei L, editor. The bilingualism reader. New York: Routledge; 2000. pp. 3–25
- Byers-Heinlein K, Burns TC, Werker JF. The roots of bilingualism in newborns.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0;21(3):343–348
- Paradis J, Genesee F, Crago MB. Dual language development and disorders. Baltimore: Paul H Brookes Publishing Company; 2010
陳渝仁醫師的門診資訊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painlesstw@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陳渝仁醫師保留著作權 © Yu-Je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