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25年7月9日 星期三

孩子討厭洗頭剪指甲、一碰就生氣 - 談觸覺防禦

作者:陳渝仁 醫師 

4歲的浩浩頭好壯壯也很會講話,但是在幼兒園不但不喜歡一般孩子喜歡的黏土或玩沙,也不喜歡跟其他小朋友玩,特別是可能有肢體接觸的遊戲,別的孩子若想牽手或擁抱浩浩,浩浩甚至會生氣或大哭。浩浩爸爸媽媽擔心他會不會是有自閉傾向,於是帶浩浩到復健科門診評估,經過醫師跟兒童治療團隊評估後,醫師跟浩浩爸爸媽媽説,浩浩可能是有「觸覺防禦

什麼是「觸覺防禦」?


觸覺是人體初期就發展的感知系統,用以感覺外在環境與刺激,一則避免危險,同時也是孩子認識世界的方式。然而若孩子感知觸覺的能力出問題,觸覺傳遞到大腦的回饋過大,小感覺被放大為過度的不適感,因而對日常觸覺刺激表現出敏感、抗拒或較大反應,就是「觸覺防禦」。

有觸覺防禦的孩子可能不喜歡剪指甲、洗頭、穿特定材質的衣物,或對他人的碰觸、接觸新環境有強烈反感或產生情緒。

孩子的這類反應可能被誤解為「怕痛」或「難帶」,但其實是一種感覺調節困難,需要專業的介入引導,也需要家長理解與支持。

哪些表現暗示孩子可能有「觸覺防禦」?


觸覺防禦常見的表現包括:
  • 抗拒某些衣服材質
  • 討厭洗頭、蓮蓬頭沖水、剪指甲等
  • 不喜歡吃特定質地的食物
  • 討厭肢體接觸,在排隊或有人靠近時感到不安
  • 排斥身體會弄髒的活動,例如玩水彩、踩沙坑
  • 難以適應新環境
  • 注意力不集中
  • 施力會過大或過小、較不會操作技巧性遊戲
  • 若無視覺輔助(用眼睛看到),難以執行任務

觸覺防禦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有觸覺防禦的孩子,在面對新環境時容易焦躁不安,或對刺激(踩在沙地上、他人不經意的肢體接觸)的反應過大,容易有焦慮情緒,甚至影響社交行為。

此外,觸覺整合困難的孩子因大腦對感覺輸入的處理不良及對觸覺輸入的判斷力薄弱,會影響孩子其他感官系統的協調性,包括技巧性運動(直排輪、兒童舞蹈)、律動及進階的精細動作(書寫)等,造成動作輸出品質低落,長此以往可能導致自信心低落、難以忍受挫折(情緒反應、逃避或哭泣)、社交困境或適應性危機等問題。


為什麼孩子會有觸覺防禦?


觸覺防禦可能的原因包括:
  • 神經系統發展不成熟,中樞神經系統無法有效整合觸覺訊息
  • 早產兒、待過新生兒加護病房的孩子,可能缺乏適度的感覺刺激,導致感覺統合發展失衡
  • 孩子遺傳與天生神經氣質敏感,較難過濾外界刺激
  • 缺乏多元感覺經驗,較少觸覺刺激,可能影響接受與整合感覺的能力

孩子有觸覺防禦怎麼辦?


部分研究顯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與觸覺防禦常會一起出現,因此復健科醫師與兒童成長團隊治療師會整體評估孩子的發展狀況以及是否合併其他狀況例如發展遲緩。

職能治療師會使用感覺處理問卷、臨床觀察、遊戲互動等方式評估孩子的觸覺敏感程度與功能影響程度,進而訂定治療目標,包括增進孩子對觸覺刺激的容忍度、改善日常生活活動的參與能力(如穿衣、洗澡、剪指甲等),及降低因感覺過度反應導致的情緒與行為問題。

職能治療師常用的治療方式包括:

  • 深壓觸覺(Deep Pressure Touch):透過壓力較大的觸碰(如按摩、擠壓)提供穩定、安全的感覺輸入,有助於降低觸覺敏感
  • 刷刷療法(Wilbarger Protocol):由訓練合格的職能治療師操作,使用特定刷具搭配關節壓力,幫助孩子調節神經系統
  • 感覺統合活動:設計包含多種觸覺經驗的遊戲,如玩沙、水、泡泡泥、豆袋等,讓孩子在遊戲中逐步接受不同材質的觸感
  • 環境調整與教養支持:教導家長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調整環境與互動方式,減少引發不適的觸覺刺激。


觸覺防禦的居家活動這樣做


家長在家可從事下列活動協助孩子擺脫觸覺防禦:
  • 觸覺輸入按摩:每天幫孩子做簡單的壓力式按摩(避開臉部和肚子),使用毛巾包裹或擠壓軀幹四肢,可協助緩和情緒及壓力
  • 神秘箱:準備一個容器,放入不同的柔軟的材質及物品,例如水、沙子、黏土等,讓兒童漸進式適應及感受不同材質的觸覺輸入與差異
  • 裝扮派對:讓孩子參與穿衣活動,選擇不同布料的衣物,例如棉、毛、絨,並搭配鏡子、歌曲或遊戲形式增加趣味性
  • 信心強化:接觸新環境、動態活動前,先預告並且建立兒童自信心,增加兒童接受度。

結語


觸覺防禦並非壞習慣或教養問題,而是神經系統在處理刺激上的不協調。若家長對孩子的觸覺敏感有疑慮,建議尋找專業兒童成長團隊評估。透過早期介入、系統性的治療與家庭支持,多數孩子能在感覺調節方面取得明顯進步。

校稿:
仁生復健科診所 職能治療師 廖元均


陳渝仁醫師的門診資訊


參考資料

Parush S, Sohmer H, Steinberg A, Kaitz M. Somatosensory function in boys with ADHD and tactile defensiveness. Physiol Behav. 2007 Mar 16;90(4):553-8

歡迎社群分享。如需全文轉載編輯,請與我聯絡 drpainlesstw@gmail.com,禁止修改文章內文,禁止商業使用,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並且附上原文連結。陳渝仁醫師保留著作權 © Yu-Jen Chen all rights reserved